探索公路文化 繁荣公路文明 试论建设富有宜昌特色公路文化的策略
探索公路文化 繁荣公路文明
试论建设富有宜昌特色公路文化的策略
宜昌市公路管理局局长 丁庆荣
[摘要]
本文从宜昌公路文化建设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宜昌公路文化建设现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公路文化的实质作了剖析,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富有宜昌特色公路文化的基本途径。全文贯穿了胡锦涛主席的和谐社会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凝塑宜昌“振奋精神、克难先行、埋头苦干、服务社会、自我发展、有名有位”的公路精神、提高富有“科技意识、人文意识、一流意识、生态意识、制度意识、廉政意识”的公路文化品位、提高公路综合效益以带动现代物质文明的公路文化建设思路。
[目录]
一、宜昌公路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宜昌公路文化缤纷多彩、成绩卓著
1、公路物质文化积累加快,公路实体基础雄厚
2、公路精神文化四面开花,底蕴较深厚
(二)宜昌公路文化发展问题尤存,任重道远
1、公路文化“倒挂”现象严重
2、公路文化建设结构体系缺失
3、现行体制与传统意识对公路文化发展的影响
4、缺乏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构建富有宜昌特色的公路文化
(一)公路文化实质剖析
(二)宜昌特色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进一步提高公路的综合效益,努力带动现代物质文明
2、协调两类规则的辩证关系,强化公路制度文化建设
(1)高度重视正式规则的严格执行
(2)适时调整和完善正式规则
(3)重视对非正式规则的扬弃
3、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公路精神文化
(1)不断增强行业凝聚力,凝塑宜昌公路精神
(2)强化六种文化意识,提高公路文化品位
(3)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广泛传播公路文化
(4)突出两个重点,塑造勤政廉政新形象
[关键词]
公路文化 背景 问题 建设途径
近两年来,公路文化一度成为行业热点话题,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二个问题。一是交通行业中公路文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有不小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难富”、“德政工程”、“富民工程”理念,即是公路文化的一个折射,否则大家不会花很多时间精力以研讨会、专刊、征文等多种形式来讨论这样的话题。二是关于公路文化的讨论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尚无定论,还处于探索、争论阶段,所以大家才觉得有讨论的必要。本文就是试图从务实的角度,以公路职工、公路事业、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融合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事业机关文化,力求探索出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丰富、充实公路文化的内涵,为公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繁荣公路文明。
一、宜昌公路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宜昌公路文化缤纷多彩,成绩卓著。
近几年来,宜昌公路文化在多个层次、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公路物质文化积累加快,公路实体基础雄厚。
宜昌公路事业在省公路局和宜昌市委、市政府、市交通局的领导下,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创业和开放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九五、十五”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宜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指 标 |
1997年底 |
2006年底 |
增长情况 |
通车里程 |
7036.77公里 |
24873.56(含农村公路)公里 |
+2.53倍 |
等级公路 |
5689.63公里 |
15950.91公里 |
+1.80倍 |
二级公路 |
590.65公里 |
1607.43公里 |
+1.72倍 |
水泥路面 |
320.91公里 |
5204.45公里 |
+15.22倍 |
桥梁 |
996座/39887.83延米 |
2132座/79414.5延米 |
(座数)+1.14倍(长度)+0.99倍 |
公路密度 |
33.38公里/百平方公里 |
公里/210.84平方公里 |
5.32倍 |
18.03公里/万人 |
398.8公里/万人 |
21.12倍 |
以上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十年中各项指标均有重大的突破,目前各项指标已跃居全省前列,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2、公路精神文化四面开花,底蕴较深厚。
多年以来,宜昌公路部门在文明创建上,多次荣获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集体称号,县级公路部门90%以上成为文明单位,文明之花在全系统盛开;在改革创新上,率先培育了宜都模式、当阳模式、远安模式,成为全省重点推广的模式,当阳模式、宜都模式还在全国予以推广;在精神理念提炼上,十几年前五峰公路段核桃垭模式就一度曾如刚毅模式般在全国打响。
(二)宜昌公路文化发展问题尤存,任重道远。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当前宜昌公路部门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公路文化“倒挂”现象严重
公路文化可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表层的,即物质上的,这也是最可变的部分;其次是浅层的,即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层次文化,即精神文化,这是精神部分,也是变化最小最稳定的部分。重物质形式、轻精神实质,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是过去公路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产生典型号召力不强、行业精神生命力不长、内部凝聚力弱、效率不高、行为与意识反差巨大等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
2、公路文化建设结构体系缺失
笔者认为,公路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路人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以及生产经营理念构成的管理、经营氛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环境。当前公路部门在实践中零散表现出来的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决策层关注:一是公路职工奉献、敬业精神正在缓慢衰减,逐利意识日益增强;二是职工队伍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正逐步被个人主义、私利主义侵蚀;三是干部职工队伍没有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一面强有力的号召旗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盘散沙;四是人治、人管代替制度和程序,有悖科学管理和法治要求;五是追求奢侈、享受之风升温,成为孕育腐败的温床。省交通厅之所以明文出台“十不准”,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十种现象的漫延、盛行已经到了非明文强行制止不可的地步。近年来,公路部门出现的多起腐败案件,也足以说明潜在问题的严重性。
3、现行体制与传统意识对公路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成不变的事业单位体制,事企不分的管理经营模式,亲缘化的人际关系,依附性的人事关系和生产经营,封闭守成的心态,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公路部门创新不力,竞争不强,发展受阻。
4、缺乏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
多年来,公路文化建设多在强调“以人为本”、“创新、开拓”、“团结、拼搏、奉献、求实”,而这些实质上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念,没有打上公路行业的烙印,没有打上宜昌地域特色的标记,富有宜昌特色和公路特色的路文化有待完善。
二、构建富有宜昌特色的公路文化
(一)公路文化实质剖析
公路文化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赖社会文化而存在和发展,同时又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文化。公路文化以其自身的个性、特殊性,既表现在公路的技术发展状况、管理状况及道路条件等方面,也表现在公路职工的行为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它对公路沿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影响等方面。因此研究公路文化,促进公路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伴随着公路的产生发展而来的,它是与“路”共存的一种客观实在。公路实体,则是公路文化的一种物化形态,或者说是公路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表现。公路文化是通过广大公路职工的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这种创造性劳动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公路的建设、改造养护、管理等方面。可以说,公路的产生发展历程,也就是公路文化的产生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道路条件的发展,无疑都是公路文化的进步,而这种文化进步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民族团结、繁荣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公路文化理念头的形成和提升,则往往直接催生着精神动力和物质能量的形成。例如,在行业精神方面,伴随“架桥铺路造福人类”的传统美德的升华,通常是忠于职守、艰苦创业、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的形成。笔者认为公路文化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公路物质文化,也就是公路实体形成,是公路文化的基础;公路制度文化,是在公路发展过程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公路精神文化,是长期以来凝炼而成的一种精神理念,是公路文化的核心、旗帜。
(二)宜昌特色公路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进一步提高公路的综合效益,努力带动现代物质文明。
我市目前已经勾画出了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公路经济圈的雏形,形成了联结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对GDP的影响逐步加大,一条条颇具宜昌旅游特色、山区特色、环保特色、政治特色、文明风貌的旅游示范公路、风景公路、路隧桥一体的公路、扶贫公路、国防公路、文明示范公路纷纷亮相,为宜昌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为宜昌旅游名城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为现代公路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载体。
在巩固和发展公路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今后一方面要继续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为主,要在建设设施配套,体现人性化关怀,提供良好周到服务,安全环保功能齐备,标志标线醒目,技术指标规范达标的公路实体上加大投入、管理力度。要树立公路实体产品质量意识,借鉴商家打造名牌产品、质量和形象内优外美的做法,把公路产品进行再加工、外包装。并依靠科技提高公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降低成本消耗、减轻劳动强度。要发展公路文化,实现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现代化,同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以路扶贫,以路富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今年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落实。另一方面,公路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自身发展。在过去的实践中,公路部门一些单位负债建设到连职工工资、段站建设资金甚至养老金都投入进去,严重影响了单位正常发展和职工队伍稳定。作为公路文化建设的主体,改善管理、经营基础条件,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满足人的正常需求,是公路行业今后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公路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协调两类规则的辩证关系,强化公路制度文化建设。
公路制度文化是公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一个层面,既是公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公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它构成公路行业活动的习惯和规则,也主导或制约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公路制度文化是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组成。目前我们常用的正式规则,包括一系列公路法律法令、政策法规、规章条例,《公路法》、《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党群管理工作制度》等等,这些条文涉及内容广,约束性、限制性强,内容稳定,可变动自由空间小。非正式规则包括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是一种潜规则。加强公路制度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高度重视正式规则的严格执行。公路部门事业的性质决定了专业特点。公路部门必须成为一个懂规则,精通规则,严格执行规则的典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伤害。我们开展的“质量管理年”活动,其实质是“制度落实年”。
(2)适时调整和完善正式规则。国家关于公路建设的法规还在继续完善,这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表现。正式规则必须坚守,但不能盲目固守,要适时完善,否则就是僵化保守、墨守成规,影响事业发展。在现行的正式规则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技术管理的要求,要不断研究研究调整和完善,我省《农村公路管理条例》的出台即是一例。今年是“服务创新年”,其实质是创造性地执行正式规则,又好又快地促进发展。
(3)重视对非正式规则的扬弃。非正式规则表现为“潜规则”,其积极的一面与正式规则是相容、互补,如不改革就不能发展、以站为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等,在我市公路行业中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正式规则相辅相成,和谐并存,是积极的、有效的制度文化,其利用和发挥对公路文化产生直接正面影响。而消极的一面千万不能忽视,有些是根深蒂固,不能轻视。
3、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公路精神文化。
公路精神文化是长期的公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公路精神文化丰富而灿烂,人在路上、路在心中、甘当铺路石、奉献终生的公路精神等都是长期传留下来的文化精萃,“刚毅精神”则是当今公路人的精神楷模。宏扬公路文化既要从历史沉淀的公路精神文化中汲取优良的传统,也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更要符合“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
(1)不断增强行业凝聚力,凝塑宜昌公路精神。在充分体现“振奋精神、克难先行、埋头苦干、服务社会、自我发展、有名有位”的公路理念上凝聚和塑造宜昌公路精神,“振奋精神”是针对于当前公路行业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而言;“克难先行”是针对当前公路部门负债沉重,又必须担当社会发展先锋的角色而言;“埋头苦干”是继续宏扬公路人的黄牛精神;“服务社会”是公路行业的首要任务;“自我发展”是兼顾行业自身发展和尊重人的社会需求;“有名有位”是指公路部门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形象上树立良好的公众印象。突出宜昌特点、行业特色、时代特征,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宜昌公路特色的公路文化建设新路。
(2)强化六种文化意识,提高公路文化品位。一是强化科技意识。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意识,依靠科技振兴宜昌公路。二是强化人文意识。强化优良传统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意识,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增强公路行为活力。三是强化一流意识。争创一流的公路交通环境,一流的行业管理水平,一流的公路发展业绩。四是强化生态意识。以庭院绿化的手法重点建设一批养护管理区的景观文化。五是强化制度意识。强化公路管理制度意识,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和制度约束机制,提升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六是强化廉政意识。从教育入手,将廉洁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普及到整个公路工作中。
(3)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广泛传播公路文化。公路精神文化的实质是行业人、公路人的精神文化。面临新的社会转型期,公路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标准都将发生诸多变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表现出现多元化,趋利性、趋名性增强,道德规范现象失范也有表现。目前当务之急是建立公路干部职工队伍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的信仰。一方面,要重视“经济人”、“名利人”存在的合理性,充分考虑人生活于社会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使“经济人”与“道德人”、“政治人”实现有机整合,增强队伍主体自主意识、勤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等积极的伦理精神,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容量。一是推广民主管理。实行阳光政务,扩大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权力,尊重每个人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群策群力推进公路事业发展。二是建设好“五小工程”。利用各种文化活动阵地,传播宜昌公路文化,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三是继续开展学创建活动。大力组织创作反映公路发展成就的优秀作品,加强宣传,树立和提升公路行业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四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创“十佳”、文明示范公路、“养护路政费收优胜杯”、五星级公路站建设、“四比一看”活动等等,不断丰富创建内涵。五是广泛开展“爱单位、爱岗位、爱家庭”群众容易接受的活动,使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一个和谐的行业。
(4)突出两个重点,塑造勤政廉政新形象。一是端正作风,构建“勤政公路”。大力倡导良好的风气,鼓励职工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在职工队伍中大力培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在领导干部中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在整个行业广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生活作风;在领导班子中提倡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作风。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各级领导要多下基层了解实情,并做到轻车简从,勤政为民,树立开拓奋进、务实奉献的新形象。
二是惩防结合,构建“廉政公路”。树立对贪腐的“零容忍理念”,加强廉政建设,大力推进“廉政阳光工程”。加快构建具有公路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注重条块双推进,进一步落实教育、制度、监督三并重,通过构建和完善“四级责任网络”,重点突出对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融资、招投标、转包分包、材料设备采购、设计变更、计量支付、交竣工验收“八个关键环节”的遏制和制约,推行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实行反腐倡廉“黑名单”惩罚措施,提高社会各界对公路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增强行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