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中国成立前的宜昌交通

日期:2009-07-06 16:02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新中国成立前的宜昌交通

      宜昌自古以长江为对外主要通道,陆路交通闭塞。春秋战国时代,古夷陵为“控楚蜀之交带,当水陆之要冲”的军事要塞。公元33年(东汉建武九年),称帝于四川的公孙述派大军乘排筏出三峡占领夷陵、夷道(今宜都)等城,在荆门山与虎牙山之间(古之西塞,即古江关)架浮桥斗楼、立柱断水,结营山上,以拒汉军。公元35年(东汉建武十一年)春,汉光武帝刘秀遣吴汉及刘隆、减宫、刘歆等三将,发荆州兵六万,与岑彭会荆门,公孙述部全军覆没。三国时,刘备为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于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发动吴蜀夷陵之战。蜀军水陆并举,自巫山至夷陵,主力直抵虎亭。吴大将陆逊一举火烧蜀军40多个营寨,蜀军大败。从东汉到唐代900年间,夷陵一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有18次。此后,元世祖派大将阿里海牙戍守夷陵。明末李白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清代白莲教起义军、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多次攻占宜昌。宜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交通要塞。

   宜昌水运源远流长,河流众多,有着天然的航运条件。长江自西向东,流经辖区秭归、宜昌、宜都、枝江四县(市),境内全长232公里。清江系鄂西南水路运输线,上通恩施,穿越长阳县境,于宜都市陆城泻入长江,境内全长186.5公里。还有香溪河、沮漳河等中小河流贯通腹地,形成纵横交错的航运水系。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汉江浮浮,武夫滔滔”的记载。清江、沮漳河流域便已开始舟辑之利。西汉时期,川粮通过长江水路调运入楚。隋以后,川鄂间物资交流频繁,川鄂水运出现了上至巴蜀,下达东吴的“万里船”、“万斛船”(一斛相当于十升)。清代滇铜、黔铅均沿水道经宜转京。太平军占领武汉后,“川盐济鄂”也都是由水道而来。1876年, 《中英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商埠,设立海关。次年,英商立德乐洋行“彝陵轮”抵至宜昌。接着各列强船舶蜂拥而至,长江航运被外轮所垄断。直至1943年1月,国家收回内河航运权后,才结束了列强对长江航运的垄断历史。新中国成立前除民生等华轮公司在宜昌、宜都经营轮船外,地方水运全靠木帆船。3000余只木帆船仅有零星几座码头,港口设备简陋,破烂不堪。仅以宜昌港为例,1949年,码头岸线全长10.5公里,有5只趸船,1台改装的浮吊,年货物吞吐量4万余吨,旅客通过量15万人次。广大船民过着“三尺白布四两麻,手扒石头脚蹬沙,船没人亡知何处,终年飘泊舟为家”的辛酸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宜昌地区因地势险要,祟山峻岭,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陆路交通发展缓慢。春秋战国时的秦楚大道(咸阳——南阳——襄阳——荆州——湖南)有一条西线,即从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纪南城)通往夷陵。从夷陵经秭归可通四川的巫山(楚巫山郡治),称峡路。《后汉书·藏宫传》载:“藏宫与岑彭等破荆门,别至垂鹊山,通道出秭归,至江州。”可见,荆门(今宜昌市境内)、秭归至江州间已有陆路可行。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在虎亭大江南岸,“缘山载岭”,修筑道路。夷陵一战,刘备大败,释人自担烧挠断路,仅得人白帝城。到了唐代,邮驿得到空前发展。据杜佑《通典》载,夷陵通往四方的释道东至江陵,西至巴东,北至襄阳,东南到巴陵(今湖南岳阳),西南到清江(今湖北恩施),陆路可达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欧阳修《夷陵县至喜堂记》记载:“然夷陵之辟,陆走荆门、襄阳到京师二十有八驿。”清末至民国时期,宜昌陆路交通在原释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宜昌为中心,向毗邻地区延伸的骡马大道和人行道的运输网。直至20世纪30年代,辖区内仅有一条1934年在原川汉铁路路基上修建的汉口至宜昌公路,境内全长109.5公里,且到处是急待抢修的危桥,坑槽遍布,杂草丛生,时通时阻,行车寥寥无几。其交通工具除宜昌300余辆人力车外,其它地域均处于畜力驮运和人力肩挑背驮的原始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脚夫们世世代代挣扎在九死一生的险恶运输线上。 “扁担背篓加打杵,天梯石栈相勾连”,“沟死沟埋,路死路埋,野狗就是活棺材”。这些凄凉的歌谣,泣诉着他们的悲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轮船、汽车、火车、飞机为标志的现代交通运输,除轮船和汽车分别于19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宜昌兴起外,铁路和航空不是半路天折就是县花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916年(民国5年),经历10年,耗资804万元的川汉铁路宜昌至万县段,虽已铺筑宜昌至晓溪塔7.5公里的轨道,但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之列强乘机掠夺,民国政府以借款困难,工程艰巨为由,川汉铁路宣告破产。1931年(民国20年),中国航空公司在宜昌设立“宜昌航空事务所”,设水上飞机场。抗战爆发后,水上机场关闭;1941年,日军强征万名民夫,先后在宜昌县土门垭和当阳县修建飞机场。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两处机场关闭。新中国成立以前,居住在峡江沿岸和鄂西山区勤劳勇敢的宜昌人民,世世代代征服自然,建码头,凿航道,修纤道,辟山径,为宜昌交通运输的发展艰难行进;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列强入侵,航运兴起,长江内河航运权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垄断,民族资产阶级步履艰难;灾荒和战争对交通设施破坏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港埠设施简陋,运输工具落后,大量依靠的是木船和人、畜力运输,工人们过着“双双草鞋磨断骨,声声号子音凄凉,肩头压满紫血泡,杠子两头都磨光\'的悲惨辛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