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公路运输
建国后的公路运输
公路在宜昌交通运输中占显著地位。建国后,宜昌公路建设经历了恢复、普及、提高的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为迅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必需生活品的供应,在恢复和改善汉宜公路的同时,陆续修建了远安至当阳、宜昌至分乡等7条公路。1957年夏,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不顾盛夏酷暑,步行千里,亲临五峰视察时说:“要改变山区面貌,要活跃山区经济,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公路交通。”饱尝了贫困、行路、运输艰难的山区人民,在“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方针指引下,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筑路修桥的行列,深渊莫测的“千丈崖”、悬崖峭壁的“龙潭沟”、高不可攀的“摩天岭”、老虎口……,在筑路大军的双臂下变为通途。50年代末,长阳、五峰、宜都、兴山、秭归、远安等山区公路初步修通,实现了县县通汽车。至1966年,以宜昌市为辐射中心,西南到五峰、来风的鸦来干线,西北到兴山、秭归的宜秭干线,北到远安、保康的宜保干线,南跨长江通往长阳的宜长干线相继建成。与此同时,民办公助改建了一批县乡公路。1967—1978年,结合国家重点国防建设,先后修建了汉(口)鱼(泉口)管道公路,宜(昌)莲(沱)等国防战备公路。对境内几条主要干线进行了拓展、延伸,大规模铺筑黑色路面,大力兴修了县乡公路。至197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5571.15公里,桥梁615座,17712延米。全区以干线为骨架,以县乡为脉络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桥梁配套发展,境内长江三渡口相继设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公路建设进入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时期。从1978年至1989年,以扶贫扶苏(区)为重点的区乡公路建设,实现了全区乡乡通公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路建设的方针“以普及为主”转向“以提高为主”,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干线公路改造。公路建设步入完善、配套、升级、达标的新阶段,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高等级”和“质量型”的转变。1990年,境内第一条二级达标公路—荷(花)当(阳)公路建成通车。截至1991年末,全区共有通车里程6248.2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0.26公里,每万人16.53公里,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二级公路115.3公里,等内公路3430.14公里,桥梁790座,27664延米。全区形成了以宜昌市为轴心,以318国道、209国道等19条国、省道干线为骨架,内通深山村寨;外连毗邻地区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随着公路的不断延伸,资源迅速开发,汽车运输事业迅猛发展。自50年代以来,以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为主体的专业汽车运输体系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前,除各县运输企业开辟境内短途客运线路及货物运输外,区内及跨区、跨省的长途客运由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局独家经营,全区的重点物资及跨区、跨省物资运输亦由该局承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社会车辆迅速增加,个体专业运输蓬勃发展,旅游交通方兴未艾,形成了以专业汽车运输企业为主体,以社会车辆运输、个体运输为网络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运输结构。这一时期;运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50至60年代的苏式汽车逐渐被解放小东风等国产汽车及进口汽车取代。尤其是1987年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将所属驻县单位(不含宜昌县)成建制一次性移交所在县经营管理以后,各县(市)汽车运输公司增加运力,客货运站场建设速度加快,客货营运线路不断拓展,汽车运输形成网络,促进了公路运输蓬勃发展。公路运输以中短途运输为主,长途运输发展较快,货运通达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客运可直达上海、武汉、长沙、岳阳、温州、广州、南昌、南京、西安、南阳等10多个大中城市。截至1991年末,全区参营车辆达9263辆,其中公路运输部门1203辆(客车538辆,23803座位,货车6588辆,3429吨位)。非公路运输部门(社会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8055辆(客车162辆,货车4455辆),其它营运性机动车400辆,营运性轮胎式拖拉机7505台,当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628.8万人,旅客周转量93915万人公里,货运量145.59万吨,货物周转量93447万吨公里。公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宜昌经济的发展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宜昌地区工农业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