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昌交通之变迁

日期:2009-07-06 16:09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宜昌交通之变迁

黄传林

       时间忠实记录了宜昌交通的变迁。笔者作为一名在宜昌工交战线工作40 年的见证人,可谓感慨万千……

       宜昌两万多交通人巧手绘蓝图,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壮志写春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宜昌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今天,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和贯通南北的焦柳铁路交汇于宜昌大地,一座座大桥似人间彩虹将宜昌的山川打扮的更加妖娆动人,使一张张蓝图变为现实,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蓝天白云映衬银燕展翅翱翔;铁路大动脉似一条条巨龙,昂首挺进;楚天第一路——宜黄高速公路连接东西,一辆辆集装箱车、高速豪华客车满载人们希望风驰电掣;宜昌、夷陵、枝城、西陵4 座彩虹凌空飞架,奔腾不息的黄金水道更加波澜不惊、缓缓东去;眺望秭归新港区,遥望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巍巍三峡大坝似巨龙锁住涛涛江水,空中江鸥自由翱翔于各种船只之间,中外旅客有序出入新落成的客运站,一派和谐有序的现代化港口令世人啧啧称羡!日益发达的城区公汽、“的士”似城市的血脉和流动的风景,现代交通装扮下的宜昌水电旅游名城,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充满生机与活力。

       资料记载:全市综合线网已达到16040 公里,其中公路15277 公里,航道540 公里,铁路223 公里;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等4 座跨江大桥连接南北,汉宜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宜(昌)万(州)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宜昌段、荆(门)宜(昌)高速公路已悄然开工;三峡库区的秭归、太平溪、峡口3 大港口正逐步建成开始营运;全市客货运站场己达40 多个,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港口有28 个;三峡机场航线达26 条,年运送旅客达25 万人次以上;全市营运车辆达到2.8 万辆,营运船舶近5000 艘,公交车500 多辆,“的士”1700 多辆。

       值得一书的是:宜昌市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敢于向传统的管理体制说不!在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上,瞄准大都市的成功作法,1995 年先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宜昌市交通委员会,确立了宜昌综合交通的全新地位,使宜昌交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 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宜昌又在全省市州率先实现了一个城市只一家管理水陆交通运输的“一城一交”和“一城一港”新体制,从而避免了以往重复交叉管理带来的互相扯皮推诿的陈旧模式。一个高效、便捷、畅达的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和先进的管理机制已经形成。

一、公路四通八达

       平坦宽阔的道路如一张巨网,撒向四面八方。2.1 万多平方公里的西楚大地,到处是平坦宽阔的公路,如一条条血管伸到每个角落,又似一根根神经连接千家万户。公路建设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向“高等级”和“质量型”的转变,在册公路里程、等级公路里程,公路大桥隧道总数,GBM工程、公路科研水平均列全省第一。

       宜昌公路建设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到1949 年宜昌解放前夕,摆在人们面前的仅仅只有破损不堪残存的109.5公里汉宜公路。

       建国后,宜昌公路建设经历了恢复、普及、提高的艰苦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至50年代末,在饱受交通闭塞之苦的筑路大军的铁臂下,战严寒、斗酷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素有高不可攀的“千丈崖”、“龙潭沟”、“摩天岭”等道道险关变为通途,实现了县县通汽车。1956 年,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同志跋山涉水视察五峰县,深情地说:“要改变山区面貌,最根本的问题是改善交通。”当年宜(都)五(峰)公路开工,次年县城至渔洋关70 公里首次通车。到1978 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571.15公里,桥梁615座,17712 延米。以县乡为脉络的公路网雏形基本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昌公路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公路建设由此步入完善、配套、升级、达标的新阶段,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向“高等级”和“质量型”的转变。人们清楚的记得,1990年2月,我市第一条二级达标公路远(安)当(阳)二级达标公路建成通车时,受到两县市沿线10 万人民载歌载舞燃放鞭炮的节日般庆贺!此举填补了我市没有高等级公路的空白,也从此拉开了我市建设高等级公路的序幕。

       截至1991年底,全市共有通车里程6248.21 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0.26 公里,每万人16.53 公里,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时基本形成了以318 国道、209国道等19条国省道干线为骨架,通往深山村寨,外连毗邻地区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

       目前,全市通车里程达10352 公里(含宜黄高速公路89公里),其中国省道153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9 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25公里,基本实现了公路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公路养护总里程7700 余公里,其中国家计划列养3331 公里;有公路桥梁1231 座,49518 延米,其中特大桥、大桥107 座,共20652 延米;有隧道36 座25408 延米。我市桥梁和隧道的拥有量居全省第一位,享有桥梁博物馆之称。另有汽车渡口13处。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路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公路建设的“大合唱”。全市拥有农村公路近2 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000 多公里,比重达42% 。已实现全部乡镇和98 %的行政村通公路,广大农民行路难得到明显改善。

       “要致富,先修路”。社会集资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夷陵区广大群众捐资2780 万元修路,使晓溪塔、龙泉、鸦鹊岭、黄花等一批乡镇贯通了水泥路;五峰电信公司、天宇公司、后河管理局等支持公路建设资金达100 多万元;远安县争取到国防投资1000 多万元,三江航天集团为烟远路捐赠改造资金80 万元;兴山等县市“三杆”由广播、电信、电力部门自行迁移。长阳高家堰十几位土家汉子立“生死状”,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历经两个春秋,凿山开通扶贫路。五峰县老农民、共产党员刘明灿东拼西凑捐资10 万元修村道,夷陵区78 岁退休干部周恩禄连续18 年自掏腰包4 万元义务修路。类似这样的先进典型真是不胜枚举、可歌可泣……

       纵观我市道路桥梁建设成就,兴山峡口一桥、二桥、昭君大桥,秭归九蜿溪、龙潭沟、青岗河大桥,宜都清江二桥,长阳洞湾大桥,三峡专用公路莲沱大桥等107 座大桥特大桥相继建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座桥梁隧道,一条条致富坦途,穿越在宜昌的青山碧水之间,联通了千百年来阻碍经济发展的江河天堑,使宜昌特有的秀美山川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完美天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建设,系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特大型长江大桥,其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开湖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之先河。桥面宽30 米、双向4 车道、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960 米一跨过江,其跨度当时为长江第二,世界第17 位。建设中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宜昌桥梁建设之最!创我市有史以来地方交通项目建设投资之最!2001年9 月19日通车时,受到两岸10多万人民群众的热烈庆祝。

       公路通、百业兴。连接千家万户的公路运输在宜昌运输中占显著位置。随着公路的不断延伸,公路运输业迅猛发展。据资料记载:建国初,宜昌市为支前需要,组建“公益汽车站”,仅有破旧汽车3 辆。20 世纪50 年代,当阳、远安、宜昌、枝江、宜都等县的林业、粮食、供销部门拥有为数很少的汽车,运载本部门的物资。民间运输大量靠的是肩挑背扛,主要工具是杠子扁担、箩筐背篓、绳索粪筐。50 年代末,开展技术革新,实行板车化,打起坡实行牵引机挂板车。虽然这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但仍然未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70 年代初,宜昌交通人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大打港口运输机械化大会战,围绕运输生产“车、船、吊、带、抓、网、板、夹、推、码”等10 大工艺环节,学造土汽车、水泥船、塔吊、浮吊、皮带机,修建港口码头。仅短短的二三年,就靠能工巧匠,靠敲敲打打,自制简易土汽车100 多台。此举大大地增加了运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积累水平。后终因技术落后,安全系数低(人们戏称为“嘟嘟嘟、起宏图”)于80 年代初全部被淘汰,完成了历史任务。1980 年,宜昌仅有营运客车202 辆,车型皆为中型普客,线路35 条,跨地线路5 条,跨县线路30 条,无跨省线路。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道路运输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道路运输市场,从而使全市道路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多种形式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至2002 年,全市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发展到18878 家,共有营运汽车30916 辆。其中有营运客车5436 辆,跨省线路30 条,跨市线路125 条,市内线路326 条,共481 条。日发班次3 155.5 班。

       运输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交通行业管理不断加强。有95%以上的经营者纳入行业管理,县市客运站全部对外开放,建成中巴客运市场14 个,货运交易试点5 个。

       运力发展从初期的单一、落后、低档次向如今的门类齐全、先进高档次的方向发展,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营运网络,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为繁荣宜昌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道路运输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方面起到了中坚骨干作用。交运集团以其实力中标三峡工程粉煤灰和散装水泥运输,是我市直接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交通单位,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全市交通职工争得了荣誉,并一举夺得三峡开发总公司杨家湾港口托管权。

       历史上的各类急难险重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交通人身上。从1998 年抗洪到汛期翻坝转运,从2002 年11月1 日至2003 年6 月23 日,长达8 个月的三峡工程碍(断)航期翻坝转运,史无前例的翻坝转运为我国的运输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数据显示:8 个月共转运中外旅客1341825 人次。投入客车39342 车次,转运客船8595 艘,转运滚装船4860 艘,转运滚装货车1 17180 辆,转运集装箱94 10 标箱,转运商品汽车6820 辆,转运杂件货11690 吨。

       时光倒回到1998年7月,在那铸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抗洪精神”的日子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汛期翻坝转运向宜昌交通人发起了一场严峻的挑战。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三峡工程所在地水位陡涨,三峡导流明渠每秒立方米流量达到5 万以上,湍急汹涌的江水使船舶无法继续航行……一个个告急电话打到宜昌市委市政府,一道道指令和一道道难题摆在宜昌交通人的面前!

       决策者们当机立断,所有船舶在秭归县茅坪一个临时港口就地靠岸,在各方面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前提下,迅急拉开了中外旅客通过茅坪港弃水走陆的翻坝转运序曲。

       谈何容易!当时的茅坪港地处荒郊野外,设施极为简陋,根本不具备每天万人以上旅客在此中转的条件。可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为国家分忧,为三峡工程争光,为旅客解难的崇高情怀,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出色完成了1998 年特大洪水期(8 次洪峰、5 次断航、历时52 天)的翻坝转运任务,安全转运中外旅客达46 万人之多。与此同时,地处荆江的洪湖、监利告急,省防总一道道指令、紧急调运蛮石抛江护堤。宜昌交通人连夜组织船队、车队,分水、陆两栖运载毛石数万吨,解救荆江危情。市交委一批集体和个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三峡开发总公司、省交通厅及市委市政府表彰。宜昌交通人的英勇壮举在长江航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由此创造了“翻坝转运”这一特定词汇。历史将记住6 年来的翻坝转运工作。

二、水运千帆竞发

       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使宜昌的水运地位从古至今得到充分显现。特别是当今长江内河水运一派萧条之际,我市的水运优势仍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汉江浮浮,武夫滔滔”的记载。西汉时期,川粮通过水运调入楚。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 把宜昌辟为商埠,设立海关。次年美国立德乐洋行“彝陵轮”开抵宜昌。虽然宜昌素有川鄂咽喉、水运中转港之称,但时至宜昌解放,除民生等华轮公司在宜昌、宜都经营轮船外,地方水运全靠木帆船,仅有零星几座码头,设施简陋,破乱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宜昌水运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末,我市水运经过了改造、兼并、组合,基本消灭了木帆船撑篙拉纤的原始交通方式,运输效率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昌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运输格局。

       内河港航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和治理,全市港口设施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年吞吐量在万吨以上的港口发展到35 个(居全省第一), 年吞吐量20 万吨以上的达到8 个。1995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30 万吨,比“七五”时期末增长56 % ,装卸机械化水平增长7 %。“八五”期间,完成新、扩建码头泊位41 个,新增吞吐能力270 万吨,330 万人次。

       到2002 年底,全市拥有港口泊位440 个,年通过能力3981 万吨、1389 万人次,码头岸线总长41226 米。有航道里程463.9 公里,其中长江干线航道232 公里。三峡库区形成后,我市境内达到323. 2 公里等级航道。“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口及航道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沉寂上百年的宜昌海关重新开关。宜昌水运口岸集装箱码头这一标志大通关、大流通国际通行的先进运输方式,经多年的征战,终于在2003 年11月12日经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成为我市走向世界的新窗口。

       今天,以宜昌港、秭归港、太平溪港、峡口港及枝城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客货运港口,似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夜晚望去,灯光闪烁,水天一色,是那么妩媚动人!星空倒影浑然一体,又似人间银河,让人留连驻足!这里曾吸引多少丹青高手描摹入画、多少墨客骚人吟咏感叹、多少志士伟人指点江山… …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和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在观看了三峡水电工程及世界上最大的双向五级船闸之后,途经秭归港时,不禁为两岸宏伟的港口设施、现代化的客运站房和花园般的站前广场所吸引,连夸“这港口建得漂亮”!驻足询问有关港口工程的建设情况,当了解到我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港航建设事业的情况后,对我市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交通发展思路,内引外联,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由衷的赞许。

       近几年来,宜昌在抓港口和航道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筹资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港口和航道工程项目,港航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城市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时期以来,抢抓三峡和清江开发机遇,宜昌先后开工建设了清江航道工程、三峡库区茅坪港、太平溪港、峡口港复建、香溪河航道工程等国家补助水运工程项目,起动了云池集装箱深水港、点军深水港等一批外资建设项目,储备了三峡库区航道网、清江石板溪航电结合工程等一批规划项目。

       港口和航道工程属于公益事业,争取交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是我市港航建设的基本筹资渠道。秭归港、太平溪港、峡口港3 大工程共计建设10 个泊位,其中库区太平溪港3 个泊位、兴山县峡口港2 个泊位、秭归港5 个泊位,三港概算总投资2.05 亿元。如此大的建设规模在宜昌是史无前例的。港口建设投资大,收回成本周期长。因此资金如何筹措是主要难题,对此,市政府牵头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交通局、港航局专职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管理任务。多次向国家“三建委”、交通部等有关部委、汇报我市复建任务中地方财力的实际困难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先后争取到交通部建设资金4330 万元,“三建委”移民补偿2684 万元,省交通厅1250 万元,为项目的迅速起动准备了8264 万元国家资本金,保证了3 大港口工程在2001年全部开工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地方重点水运工程从国家有关部委争取的资本金达1.38 亿元,从省厅争取的资本金达2350 万元。

       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发展思路启发下,我们采取引资、合资、股份、银行贷款等多种模式,推动港航建设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投入向多元化发展,引进了大批外资建港项目,解决了大批国家投资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库区港口建设中,推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联合建设、股份制经营”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太平溪港率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由宜昌港务集团公司、宜昌交通开发工程公司和宜昌交运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兴山峡口港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建成后的运距、价格优势得到宜昌明星企业——兴发化工集团的支持,在落实经营期主要货源的同时,联合共同参与峡口港的建设。地方交通企业主动放弃控股权,达成了兴发集团出资3000 万元的控股建港协议,目前已投入1700 万元,为该项目探索出一条建港业主与货主间双赢的新路。在茅坪港建设期间,我们得到三峡工程总公司要建应急翻坝码头的信息后,交通局、港航局负责同志迅速取得部水运司、三峡办协调帮助,与项目业主一起同三建委、三峡开发总公司多次协调,争取到翻坝码头与复建码头相结合的方案,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了投资,还为茅坪港工程从三峡开发总公司手中争取到资金3400 万元,弥补了茅坪港复建码头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清江航道工程中我们抓住清江主航道与高坝洲枢纽引航道衔接段施工问题,争取到高坝洲枢纽引航道疏浚工程建设任务和300 万元的无偿投入。

       思路一变天地宽。观念的转变,开阔了思路,也就找到了出路。在市政府的帮助下,秭归县政府很快与宜昌港务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宜昌港务集团在秭归的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善了茅坪港的建设条件。为了实现强强联合,进一步扩大港口建设规模,宜昌市和秭归县两级政府,加大了引资力度。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2003 年3 月,通过政府和交通部门的牵线搭桥,香港知名企业香港信德集团和宜昌港务集团合资组建“宜昌秭归港信德客运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信德集团出资3000 万元,合资建设秭归港客运旅游码头项目。“宜港信德公司”的组建和运作,使秭归客运港的基础设施,从现有的每年300 万人的接待能力,扩大到500 万人,使秭归港一跃成为长江全线名列前茅的客运旅游大港。

       对政府而言,通过招商引资,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就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引进知名企业在此落户,在引进外资时起到了典型的示范效应。2003 年10 月,经过信德集团等港资企业的牵线搭桥,宜昌市政府在香港招商引资近20 亿元,其中,引进香港雅高控股公司独资建设云池深水港,项目概算8 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运输服务。宜昌水运历史悠久、成绩显赫。具有诗意般的水上运输中,曾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成为中外艺术家从事文艺创作的源泉……

       目前宜昌水运的主要特色是库区运输。清江因水电梯级开发形成清江库区,各类船只航行于碧波荡漾的清江库区,为土家儿女提供运输服务,赢得了他们的广泛赞誉。“华山”号系列客轮因服务优质而受到了交通部的表彰,誉为“便民船”、“清江文明航线”。在长江,宜昌水运尽显大气磅礴的长江航运特色,成为长江上游水运业的主力军。尤其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滚装船运输,成为川江航运新亮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宜昌市现有船舶654 艘,其中客运205 艘,货运449 艘。运力规模已接近23.4 万吨。新建滚装船38 艘。宜昌水运引进的俄罗斯水翼飞船比普通船快4 倍,实现了宜昌—重庆的朝发夕至,宜昌交通人的智慧和胆识,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漫诗篇变成了现实。

三、火车风驰电掣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宜昌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历史曾经记载,1904 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准设川汉铁路总公司于成都,川汉铁路拟从汉口经宜昌而达成都。1909 年(宣统元年)川汉总公司在宜昌设立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詹天佑、副总工程师颜德庆到宜昌任职。并于当年召集3 万多工人破土动工,开工建设宜昌至万县段。1911 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宣布,改商办、借外债归国有,激起护路风潮,川汉铁路工程停工。1913 年川汉铁路驻宜公司撤销。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战争的困扰,川汉铁路大动脉只能是黄梁美梦一场空。

       1969 年至1970 年,靠人民战争修建的焦(作)柳(州)铁路及其支线鸦(鹊岭)官(庄)段,纵贯我市东部当阳、夷陵、枝江、宜都4 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县(市)和宜昌城区。铁路大动脉使宜昌与全国联系起来,成为沟通中南、西南、鄂西、川东的交通要道,又是宜昌外贸进口和中外游客往来的重要线路。

       众所周知,位于东山的宜昌火车站改建后,站前广场和具有现代特色的站房分外夺目,成为宜昌城区的新亮点,也是来宜昌的客人最先观赏宜昌城市的观景台。熙熙攘攘的人群显示出铁路大动脉的运输优势。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它从日均接受一趟列车的小站,己成为日均接发11对列车的二等大站,实现了年货物270 万吨、运输收入达2.06 亿元的历史性跨越.

       铁路运输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和重要物资运输方面是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力军作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宜(昌)至万(州)铁路的建议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宜昌人跑(部)前进,提建议、拿方案、提供优惠政策,会商选址走向,功夫终不负有心人。宜万铁路在宜昌花艳站接轨,经伍家、跨长江、穿长阳、抵恩施、达万州,全程200 余公里。目前该项目重点工程之一的宜昌第5 座长江大桥(全长2572 米)己悄然开工。它的建成,对沟通宜昌同大西南、华南、华东的联系,改变宜昌铁路的盲肠状态、确立宜昌交通的枢纽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银燕遨游蓝天

       建国前宜昌的机场,可谓是一部屈辱的历史。1937年-1938 年间,国民党政府军队在铁路坝(今夷陵广场)修建作为飞行训练的军用机场。1940 年宜昌沦陷,机场变成一片废墟。1941 年,日军强征万名民夫,先后在宜昌县土门垭和当阳县修建飞机场,用于起落飞机狂轰滥炸的中国人。1945 年8 月,日军投降,机场关闭。

       建国后根据战略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在宜昌土门修建机场,1953 年开工,次年通航。随后又在当阳修建军用机场,多年来让宜昌人民引以自豪。宜昌民航事业发生划时代巨变还是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机遇。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宜昌的区位优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三峡机场应运而生。1994 年9 月,三峡机场正式开工,1996 年12 月,投资近7.5 亿元按4E 级标准规划,4D 级标准建设年吞吐量140 万人次的三峡机场竣工通航,可满足B737 、B757 、A32O 等主要机型起降。三峡机场的快速而顺利兴建,创造了我国机场建设的奇迹。

       机场通航后,先后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重庆、西安等20 多个城市的航班,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使宜昌飞往国内外的航线达到20 多条,年客运量在25 万余人次,同时每年都要为中央首长的专机提供优质服务。机场按综合考核在全国143 家民用机场中,排52 位。在湖北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天河机场。三峡机场的兴建,为三峡工程和三峡旅游和宜昌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宜昌架起了安全快捷的空中走廊。

五、城市流动风景线

       城市客运的繁荣与否,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品位标志和象征!我们沿着记忆中的长廊;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洞悉宜昌城市客运的起步时,发现她重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宜昌在全国的地位提升是那么的合拍。

       时光上溯到1959 年4 月,市内公共汽车起步,配置客车3 辆,线路1 条,行驶北门至伍家岗往返。1971 年5 月开辟第二条线路,从九码头开往长江溪,以适应葛洲坝水电工程工区交通的需要。1972 年,那时的城市公汽只有2 条线路、26 台车、共43 个驾驶员,120 万元的资产。但毕竟有了艰难的起步。经过30 多年的不断发展,现有营运车480 辆,线路37 条,50 余座港湾式候车廊,资产总值达6936 万元,年总行程达3500 公里,年客运量9600 万人次,年总收入7500 万元。其中1 路公共汽车线路是全国规模最大、我省第一条“预备军人示范线路”,所有司机均着预备役服装上岗,女司机英姿飒爽,男司机威武雄壮,其行为规范受到广州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此外,宜昌所有公共汽安装了IC 卡收费服务,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不同风格的豪华低踏步观光公共汽车、别具特色的双层汽车穿行于城市繁华路段,成为我市闻名遐尔的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宜昌的区位优势促使出租车客运迅速发展。从1986 年开始,宜昌的出租行业在政府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化运作而发展、而壮大,形成一个拥有1700 多辆的士、固定资产达1.65 亿元的新型产业,解决了4000 多的哥的姐的就业问题,年均客运收入1.27亿元的消费市场,也被称之为“湖北老二”。的哥、的姐最早迎来朝阳,最晚送走霞光,美丽的宜昌城区出租车的快速流动和公共汽车的来往穿梭,使这座古老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充满着勃勃生机!

       尾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交通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的标志,只有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交通事业才能如虎添翼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市在交通科研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八五”时期以来,宜昌交通各单位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建设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的科研课题为契机,共研究开发科研课题26 个,其中16 项分获部省市优项目奖和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8 项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

       重视科技的结果是造就一批科研人才,科技兴交在宜昌得到较好的落实。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当阳公路段青年知识分子胡兆德刻苦钻研、使太阳能应用公路养护获得成功,他东渡日本登上国际学术讲坛,他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宜昌青年交通科技人才献身交通事业,以胡兆德为代表的交通科技人才迅速成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市科技兴交、实现交通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全市交通系统有高级职称的136 名,中级职称1018 人。周昌栋、胡兆德、朱世凯先后获得省政府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殊荣。同时有一批中青年专家获得省市优秀专家表彰。为了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前不久市交通局系统选拔了20 多名交通科技带头人,并给予津贴鼓励。此举为交通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宜昌交通人是令人称羡的!凡到过宜昌的人都这么认为。宜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们的足迹,2.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他们的丰碑。无论是中央首长来宜视察,还是海内外朋友慕名到宜昌观光,最先接触的是我们的交通职工,乘座的是属于我们宜昌的交通工具,宜昌交通人的双手多次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宜昌又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交通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由于交通工作的性质根植于社会最基层,广泛接触社会方方面面,几十年来,曾先后孕育出工人诗人黄声笑、《长江三部曲》作家鄢国培等国内享有名气的作家艺术家群。业余文艺创作的广泛开展,极大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交通人的综合素养,也提高了交通人的社会地位。

        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文明之果。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发展。几十年来,宜昌市交通系统共培养出市级以上劳模26 人,创建省部级文明单位22 个,市级文明单位72 个,市交通局连续5 年荣获文明机关称号,连续8 年、连续三届荣获交通部“全国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集体”称号。

       追古观今,沧桑巨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宜昌己步入最佳发展机遇期,宜昌交通前景将更加辉煌烂灿。随着《宜昌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宜昌将以“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港站主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化立体交通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加“畅达、安全、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要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新世纪前10 年交通发展是关键,随着“四大系统工程”的建成,必将全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总体服务水平。

       其一为高速系统重点工程,即宜万铁路、沪蓉西、荆宜、杭兰高速公路和远当、宜华一级路的建设,以宣昌城区为放射源,形成放射状高速体系。

       其二为主骨干网工程,要建成国省道路网工程300 公里,实现干线公路连线成网,使多种运输方式经公路运输有效衔接,互为分工。

      其三为港站配套工程,要建成三峡物流中心。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建成云池深水港,改善香溪河44 公里航道,完善三峡库区中转港和宜昌集装箱外贸口岸,建成清江高坝洲、隔河岩300 吨级两级升船机。扩建4E 级国际航空港,开通一类航空口岸,形成以宜昌为轴心,国内2小时、亚太地区6小时的航空经济圈。

       其四为农村民心工程,3 年内要建成县通乡二级路918 公里,通村公路600 公里以上,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部分组户通公路,尽力提高通行能力,基本改善占全市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环境,走上油路、水泥路。

       如果说,全市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是一首奋进之歌,那么,构筑宜昌水陆空铁立体大交通就是歌中流动的五线谱。目前,宜昌交通发展蓝图己经绘就,宜昌交通人正在新的征程中扬帆起航!为宜昌交通美好未来抒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