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昌交通工作改革开放30年概述一

日期:2009-07-06 16:31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宜昌交通工作改革开放30年概述一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的结束。宜昌交通工作由此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宜昌交通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交通工作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调整中发展。至1978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5571.16公里,长江及支流常年通航里程469.5公里,国家和地方铁路里程267.95,土门机场经修复改善,开有武汉、重庆航班和客货包机业务,宜昌对外交通以水运为主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

       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的头两年,宜昌交通运输矛盾仍然突出:交通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突出表现为公路等级低,站点设施差。至1978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中,没有二级以上公路,公路晴雨通车率仅占72.1%;路桥不配套,境内公路受长江之阻,通而不畅;传统的水运主通道开始萎缩,港区码头设施不配套;鸦官铁路止于宜昌,通过能力小;土门机场安全跑道短,空旷面狭窄,不能起降较大型飞机;交通运输主体单一,能源短缺,运力不足;交通建设投资仅靠交通独家投资,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受到宜昌交通系统干部群众的积极拥护,为宜昌交通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一、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阶段的交通工作

(1978.12—1982.8)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宜昌交通系统开展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和续建完成;水陆运输在支援和服务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下,宜昌交通改革开始起步,各县运输业逐步发展,个体运输户开始萌芽,交通运输主体单一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一)拨乱反正和交通改革的起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

       1979年2月,根据中共宜昌地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 宜昌交通系统掀起学习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精神的热潮。1979年,地、市交通局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为 43名交通职工落实了有关政策,使他们心情舒畅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1982年,组织开展整顿党风和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抽调干部到交通企业协助开展整顿。同时,开展“五讲四美”和文明礼貌月活动,组织开展了运输服务质量劳动竞赛。宜昌地市30个车站(队)中,有80%实现了“五有”(即果皮箱、茶水桶、留言牌、旅客须知、营运线路价格班次等)。宜昌客运站正点发车率达到98.5%。地市交通系统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行业管理办法的调整和经济责任制的推行

       为调动各县办交通积极性,1979年7月,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要求,宜昌地区交通局对公路养路费超收四六比例分成进行了了调整,对平原县分成比例为60%,山区县为80%。 1981年6月15日,宜昌地区交通局、财政局、林业局联合发文,对林业系统生产车辆,按规定缴纳的养路费额征收40%,减征的60%,由林业部门在本部门集中使用管理。

       1979年,在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推动下,交通部门开始试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1年,宜昌地区九个县公路段,先后开始试行养护责任制时,对道班普遍推行“五定”(定人员、定里程、定任务、定投资、定材料)、“一奖赔”(完成任务给奖,欠产则赔)的奖金分配办法。交通企业开始采用浮动工资、利润包干分成、计件工资加奖金、合同承包等形式,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合理分配。宜昌市装卸二公司从1981开始,试行利润包干分成、分级核算、签定运输合同,实行包运包销包收费的“三包”办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年实现利润30万元。

(二)宜昌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发展

公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输业的调整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宜昌地市联系实际,对交通运输开展了一系列调整工作。

       1979年至1982年,重点解决路桥不配套的矛盾,先后建成长江溪大桥、远安洞湾大桥、宜都县香客岩大桥、当阳育溪大桥、兴山县古洞口大桥、三江大桥、当阳育溪大桥等一批永久式公路大桥;开通枝江县刘巷至宝筏寺、秭归县香溪至卜庄河两个汽车轮渡。至1982年底,地、市合计公路通车里程达5810.07公里,公路桥梁达641座19747延米。

        在加强公路建设的同时,公路养护受到重视。1982年,召开了全国公路养护工作会和全国县社公路会。地、市公路部门认真贯彻会议“全面规划、加强养护、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畅通”的方针,努力提高公路通过能力和抗灾能力。年末公路干支好路率达到64.25%,超计划0.25%;其中汉宜公路好路率达到92.6%。

翻坝运输的组织和三江航道的试航

       1980年9月,为服务大江截流,宜昌港务局与地区汽车运输局签订截流期旅客接转协议。实行汉口至宜昌、重庆至陡山沱分段开行班轮,在葛洲坝工程区组织汽车运输。从1980年11月9日至1981年6月27日通航,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局投入43台客车,承担宜昌至陡山沱43公里的旅客转运任务,每日两趟。共完成旅客转运655.6万人次,其中外宾5800人,安全优质及时完成了国内水路和公路运输史上首次大规模联合中转的任务。

       1981年6月15日至22日,宜昌市交通局根据宜昌市试航小组安排,组织宜昌市水运公司104船队、202船队、宜昌市轮渡公司1号客轮、宜昌市点军公社付拖4号船等四支船队共15艘船,代表地方航运五种不同类型的船舶,参加葛洲坝三江航道和船闸试航。通过试航,证明地方航运各类船型在川江流量小于二万秒立方米时,能够安全通过葛洲坝三江航道和二、三号船闸。为葛洲坝三江航道和二、三号船闸正式通航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