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昌交通工作改革开放30年概述二

日期:2009-07-08 15:15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的交通工作

  (1982.9—1991.12)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宜昌交通系统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交通改革的第一步是“转、分、放”,即推行企事分开,简政放权。将交通运输企业、工业企业下放、重组或移交。宜昌交通主管部门转而集中精力研究制定政策、规章。推行交通工作“三个转变”,即引导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促进水陆运输市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推动交通投资由独家向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投资共建交通的新格局。交通管理加强,市场管理日益规范,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

  (一)宜昌交通改革的推进

  个体运输业的兴起和运输市场的初步开放

   1981年,个体运输业在宜昌城乡出现。宜昌市交通局率先制定下发《个体运输登记发证管理工作试行办法》,积极支持个体运输发展。1984年5月,湖北省交通厅决定取消社会车辆不能跨行业搞运输、厂矿企业车辆不准从事营业性运输、取消统一货源运力调度的“四个限制”,作出鼓励货运企业、城建旅游部门,厂矿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联户经营公路客运等重大举措。1984年11月,宜昌地区汽车运输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并将公司所属驻县单位下放所在县经营。宜昌市属运输企业调整重组:市汽运公司和装卸公司合并重组;港机、船厂、医用车辆厂分别划归工业和治金部门管理。1986年12月,宜昌地、市汽车站、停车场纷纷对社会开放,并提供多功能服务。1992年,允许厂矿企业、机关团体车辆参加营运,允许国营、集体、个体以及合资、外资企业从事公路客货运输业。并逐步放开运输价格,取消运力额度限制、取消货运签证,取消货源计划管理、取消客运线路逐级审批及零担货运线路审批,水陆运输市场开始全面开放。

  多渠道投资修路和工程招投标的最早探索

   汉川管道公路建成后,从武汉至宜昌走南线仅剩下宜昌至古老背段公路未通。1983年7月,由宜昌地区公路总段组织汉宜南线宜古段施工。由于原议定三三0船厂集资50万元未能落实,工程因资金不足面临停工。经宜昌行署批准,1985年元月从地区建行贷款50万元,同年5月以砂石路面通车后,按每次每吨一元收取车辆通行费用于还贷。1987年元月1日停止收费。该路的建成,结束了宜昌地区没有一条二级路的历史。开创了区内修建第一条二级路和第一次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两个“第一”。同年开工建设的当阳慈广大桥,由广州翠竹集团总经理张道槐个人出资280万元,其余为地县交通部门和社会各方集资建设,被称为中国桥梁史上最大的农民自办工程。汉宜南线宜古段和慈广大桥建设,标志着交通建设投资由交通独家经营向社会多家办转变。

   1987年,公路总段在水府庙桥和泉河桥开展公路建设招投标试点。由宜昌地区总段工程处中标承建的水府庙桥。仅用八个月时间完成了原计划一年零三个月的任务,且节约资金29.60万元。为宜昌地区公路工程招标工作摸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交通管理体制和规费征收的改革

   为适应运输市场的发展,交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一是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7月,宜昌地区公路运输管理处和辖区各县、市公路运输管理所先后成立,履行公路运输管理职能;二是车辆监理体制改革。1987年7月,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将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交通安全、监理职能移交公安部门。三是港航管理体制改革。1983年,长江港航分管。港口体制实行交通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航道、港监、公安、通信、燃油供应等职能从港口分离出来。1986年6月,湖北省航运管理局宜昌地区分局更名为宜昌地区航务管理局,对境内航政、航运、港口以及水运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为补充国家财政对交通建设投资和事业费拨款的不足,经省政府批准,自1985年至1992年,陆续增设了车辆过渡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客运附加费、货物附加费、车辆通行费等五项费种。五种费收的启动主要用于扶持重点干线公路建设、港口航道建设和公路客运站场建设。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水陆运输的发展

  公路建设重点由普及为主向提高为主的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政策上扶持交通发展。实施粮棉布、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扶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加之启动五种费收,使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

   此期间开展了断头公路建设,先后修通209国道兴山高桥至巴东段、318国道古老背至宜昌段和七星台至江陵、磨市至五眼泉、柏家坪至张家口、谢家坪至天池口、宋家嘴至峡口、远安至南漳、宜昌至当阳峡口塘、秭归沙正溪至巴东等一大批县际经济断头路。1985年,宜昌地委、行署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的建设目标。省政府用于宜昌地区扶贫公路建设的资金折合人民币1278万元,兴建改建公路688公里,桥梁15座。基本实现除秭归泄滩外乡镇通公路。1987年10月,宜昌行署召开扶贫公路建设总结表彰会,决定公路建设的重点开始由普及为主向提高为主转变,重点改建荷当、汉宜北线、宜秭公路三线。1989年9月,行署领导与远安、当阳、宜昌三县县长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1992年1月,宜昌地区第一条国家二级达标公路——全程41.7公里的荷当公路鸣凤至玉阳路段竣工通车。此举填补了宜昌没有高等级公路的空白,从而拉开了全市建设高等级公路的序幕。

   同时,交通主管部门将五种费收重点用于扶持港口航道建设和公路客运站场建设。相继启动了大公桥客运站和九个县级客运站等一批客运站建设,至1992年,全市县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建成投入营运,旅客乘车难、候车难的局面得到改善。宜昌20万吨以上港口和长江滑坡段、清江航道进行了整治。虾子沟码头、马家店四码头、陆城煤码头、磨盘溪码头、秭归鲢鱼山码头相续开工建设,揭开宜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篇章。

  水陆运输的拓展和客运出租业的兴起

   随着水运市场的开放,长航开行的水上长途客班线次逐渐减少。为方便群众出行,1985年5月,宜昌地方航运企业开行万县至宜昌客班轮,首先迈出川江跨省客运第一步。1992年2月,在宜昌建造的湖北省第一艘中外合资经营的新型豪华旅游船“招商号”首航上海,长航垄断长江长途客运的局面被打破。

   1988年2月,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率先在全省开通宜昌至武昌长途夜班车。结束了湖北省无夜间客运班车的历史。至1991年,相继开通宜昌至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南昌、西安、长沙、桂林、杭州、温州、郑州、重庆等66个大中城市的卧铺客班车。宜昌地区的大宗物资运输和零担货运也成为全国公路货运的亮点。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与武汉、沙市、黄石、襄樊运输部门组成五市公路零担货运联运公司,形成了以宜昌为中心,以县城为集散地,内通七县二市,外联全国重要城镇的宜昌零担货运网。湖北省在宜昌地区开展的大宗物资运输试点工作获得成功。在1991年举行的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市场整顿会议上,宜昌的大宗物资运输和零担货运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宜昌联运公司与火车站联合开展铁路货运联营代理及到站装卸业务。充分发挥了企业自办铁路货运设施优势。

   城市出租车营运业务兴起。1980年10月,宜昌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出租汽车队,仅有出租车 16辆。198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实行以国营为主,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大力发展出租汽车的要求,宜昌市三轮车客运服务公司更名为宜昌市出租汽车公司,并以租赁形式接收市公共汽车公司出租车队9台出租车。1992年,地市合并后,外地企业、本地部分党政群机关、行政管理部门、其它企业纷纷投资出租行业,高峰时达68家,形成了一个拥有2.5亿资产,日均客运量17万人次的新兴产业。

  (三) 交通科技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交通科技的进步

   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交通科研工作力度加大。当阳县公路段从1979年12月开始,对利用太阳能加热沥青(渣油)新工艺进行研究试验。1981年5月,建成了全区第一个太阳能加热渣油池。1984年6月,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学会在当阳举办“太阳能远红外线加热沥青”技术培训班,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了该技术。1985年4月,当阳公路段副段长胡兆德应邀参加在日本富士山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应用讨论会,宣读了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受到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与会者的好评。公路部门在利用太阳远红外技术的同时,还进行阳离子乳化沥青、橡胶沥青、泡沫沥青、双面直立加筋土挡墙等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从1982年至1992年,共有15项公路科研成果获奖。

   在水运工业中,开始普及钢质船建造技术,当阳县航运公司、秭归县航运公司、宜都造船厂都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钢质船,开展船舶选型定型工作,使船型不断优化,提高了运输效益。

  “双文明”竞赛活动的开展

   自1982年起,地、市交通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将“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三优一学”活动延伸为“双文明”创建活动。并借助新闻媒体,大造声势,置交通运输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中。连续几年宜昌地区交通局与宜昌报社联合 “最佳客车司机”、“文明客轮”、“文明车船路”、“文明港站、码头(渡口)、装卸搬运”、双文明进档升级”和创“十佳”活动中。1989年,开始采取目标责任管理的形式,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布置,同规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以及责任到人,百分计奖,检查验收,奖惩兑现,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当年与《宜昌日报》合编推出了12个交通专版,大张旗鼓地宣传交通成就,弘扬先进事迹和交通模范人物。通过各种层次竞赛活动,交通系统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单位和个人。在秭归新滩滑坡抢险中,秭归县船舶运输公司被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新滩滑坡勘测预报,抢险救灾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