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交通工作改革开放30年概述三
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交通工作
( 1992.1-2002.10)
1992年年初,在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0月,中共十四大会作出加快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地、市合并后新的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宜昌市交通委员会,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市交委抓住三峡工程在宜昌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路子;国有交通企业重组联合,成立了全市最大的交通运输集团;宜昌水陆运输瞄准“三外”(市外、省外、海外)市场,调整运输结构,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和江海直达船舶,开发沿江沿海市场和川江滚装船运输。宜昌水陆运输形成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外向型经营格局。
(一) 新一轮交通改革热潮的兴起
大交通管理体制在全省的率先探索
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管理体制。4月1日,原宜昌地区交通局和原宜昌市交通局合并。1995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撤销市交通局和市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交通科,组建宜昌市交通委员会,其职能扩大为公路、水路、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工作的综合管理。同时对原交通局所属的宜昌市公路总段、宜昌市航务管理局更名为宜昌市公路管理局、宜昌市港航管理局并升格为正县级。宜昌交通委员会的成立,在全省地市州中率行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促进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为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11月,宜昌市新一轮机构改革启动。宜昌市交通委员会复名为宜昌市交通局。2002年4月上旬,宜昌市交通局完成机构改革。交通局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事业单位18个,负责指导14个县市区交通局,协调在宜的长航、铁路等单位。
交通计划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
1992年,省政府批转了省交通厅《关于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承包责任制方案》(大包干),省交通厅厅长与宜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签署了《“八五”后三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承包责任书》。1993年3月,宜昌市政府召开县市区长会议,宜昌市交通局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承包责任书》,将省定的各项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承包责任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支持交通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亲自管、社会多家办,交通组织干”的新格局。至2000年底,相继完成“八五”后三年和“九五”两轮承包,交通规费征收总量超奋斗目标,建设投入超历史,产出目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九五”期末,省交通厅对第二轮承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全市纳入目标考核的八项交通规费完成9.996亿元,超目标5.1%;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13公里,达到7827.9公里,居全省第一位;二级以上公路完成506.2公里,超目标161.2公里;完成新增客货运站场建设三个,配套一个,港口建设完成8个泊位,超三个。宜昌市交通质量管理得1468.78分,获一等一档奖。
国有交通企业的重组联合和“一城一交”管理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市交通部门大力开展和推进以企业制度创新为特征的企业改革。1993年4月,宜昌海通运输公司改制为海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宜昌市宜通运输公司(原宜昌地区运输公司)、宜昌海通股份有限公司、宜昌三峡交通实业开发公司磨盘溪港的国有资产合并组建宜昌市宜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恒通公司兼交大通公司,为企业资产优化组合、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8月10日,市属宜通运输集团公司与恒通运输公司强强联合,组建了交运集团,成为宜昌市最大的交通国有企业,并进入全国道路运输企业100强。
早在地市合并之初,宜昌市政府就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走出新路子的思路。1992年,新成立的宜昌市交通局对全市客运管理体制和客运企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提交了实行“一城一交”管理体制的报告。历经数年调整、组合,2002年3月25日,公交总公司及客管处由市建设局划归市交通局领导,至此,“一城一交”的城市交通管理格局在宜昌市基本形成。至2002年底,公交总公司经营公交线路37条,营运车辆512台,船舶15艘,职工1700人,当年实现营运收入7573.76万元,同比增长7.78%,总行程3500万公里,同比增长11.73%;年客运量9600万人次。 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同等城市中均名列前茅。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常规发展
服务三峡工程的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
本时期,交通设施建设抓住三峡工程开工兴建的发展机遇,在推进综合型、立体化、枢纽化大交通建设上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
汉高速公路提前建成。为了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宜黄高速公路江宜段(汉宜高速)由“九五”计划提前到“八五"期实施。该段全长99.6公里,其中宜昌市境内78.5公里。宜昌市政府和各沿线有关乡镇成立援建宜黄公路指挥部(所),保证施工一路绿灯,使江宜段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工期”提前104天,1995年9月,汉宜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改写了宜昌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接着35.38公里的三峡专用公路建成通车;318国道猇亭段经新改建成为一级公路,沪蓉国道宜昌西段、209国道、荆当路、风茅路、宜古路、宜秭路、渔枝路、鸦来路等一批国省道重点项目进行了二级公路的改扩建。至2002年底,宜昌二级以上公路达1141.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3.86公里。
桥梁建设的超常规发展。1996年至2002年的八年间,在长江宜昌境内先后建成西陵、宜昌、夷陵等三座长江大大桥。其中由宜昌交通部门自行施工、管理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开湖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之先河。该桥全长1188米,净跨960米桥面宽30 米、双向4 车道、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960 米一跨过江,其跨度当时为长江第二,世界第17 位。建设中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创宜昌桥梁建设之最!创我市有史以来地方交通项目建设投资之最!2001年9月正式投入营运。竣工后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同时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同期还建成兴山峡口一桥、二桥、昭君大桥,秭归九蜿溪、龙潭沟、青岗河大桥,宜都清江二桥,长阳洞湾大桥,三峡专用公路莲沱大桥等107 座大桥特大桥相继建成。联通了千百年来阻碍经济发展的江河天堑,使宜昌特有的秀美山川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完美天成。
内河港航建设的全面启动。“八五”期间,完成新、扩建码头泊位41 个,新增吞吐能力270 万吨,330 万人次。 “九五”期先后完成了杨家湾港区码头枝江马家店港一码头、太平溪港应急码头、樱桃园码头、天池口码头等港口设施,新增泊位8个,新增吞吐能力165万吨,315万人次。与清江航运梯级开发相配套的航道工程全面竣工。到2002 年底,宜昌市有航道里程463.9 公里,其中长江干线航道232 公里。拥有港口泊位440 个,年通过能力3981 万吨、1389 万人次,码头岸线总长41226 米。
三峡机场的高速建成。1994年9 月,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民航总局四家合资共同建设三峡机场正式开工,机场按4E 级标准规划,4D 级标准建设,年吞吐量140 万人次。项目投资近7.5 亿元,中共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开征了黄龙寺机场建设专项基金。1996年 10月20日,三峡机场通过民航总局验收并隆重举行落成庆典。机场通航后,先后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重庆、西安等20 多个城市的航班,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使宜昌飞往国内外的航线达到20 多条,年客运量在25 万余人次,同时每年都要为中央首长的专机提供优质服务。机场按综合考核在全国143 家民用机场中,排52 位。在湖北居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天河机场。三峡机场的兴建,为三峡工程和三峡旅游和宜昌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宜昌架起了安全快捷的空中走廊。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库区交通复建
20世纪90年代,国家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从1992年起用八年时间解决全国特贫地区七千万人民的温饱、饮水、通路通电等问题。宜昌在两个省贫困县和两个国家贫困县开展了以通村公路扶贫为重点的攻坚战。同时,按照民族和库区政策,扶持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和三个库区对口支援扶贫工作。先后修通秭归风茅路、五峰五渔路、长阳枝大路等高山险路。经过几年努力,全市行政村通车率逐年提高。1991年为86.2%,2002提高到96.6%。
20世纪90年代初,宜昌交通部门抓住清江流域梯级开发,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三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机遇,在清江库区交通建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库区共修建干支线公路350.658公里,特大桥7座1482.92米,中小桥30座794.34米,涵洞820处8265.84米,汽车渡口4个,客货码头16个,为方便群众生活,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改变山区面貌,为隔河岩主体工程的顺利建设并早日蓄水发电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三峡库区交通复建中,交通部门认真贯彻“爱我中华,建我三峡,实事求是,为国分忧”的方针,先后对三峡大坝150、175、185三个水位的淹没方案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勘察和规划,为指导库区交通复建起到重要作用。三峡库区淹没秭归境内公路215.57公里、兴山境内公路72.02公里和所有港口设施。两县都成立了交通复建工程指挥部,组织交通基础设施复建,在复建工程中,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将公路提等升级、增设公路桥梁、建设新的客运站、港口码头,再造了一个全新的水陆交通网络。
(三) 综合运输体系的基本形成
公路运输结构的调整
全市交通水陆运输结构调整从“八五”起步,实现了由普通、中低档传统方式向中高档、豪华、快速、小型配套等结构形式的转向。“八五”期末,全市高级客车发展到78辆,中级客车260辆,卧铺客车73辆,中高档旅游客轮11艘,快速运输艇(水上快巴)8艘。铁路客运增开了宜昌至武汉的三峡旅游快车,开通了宜昌至北京的特快和宜昌至西安的旅游快车。“九五”期,高速客运快速发展。高速客运普遍采用大功率发动机,配有空调,音响,电视的客车,采用航空式服务,实现高速、方便、舒适、高档次服务。形成以宜昌为中心,网络全省辐射全国的高速客运网。2001年6月,交运集团客运公司又率先开辟了宜昌至恩施的轿车客运,随后,轿车客运线路扩大到宜昌至建始、鹤峰、神农架(木鱼)、兴山、利川、盐池河、五峰等八条线路。每天进入轿车广场经营的轿车达113台次,日均发班70余个,日运送旅客达260余名。至2002年,全市公路客运跨省长途线路发展到44条,跨地市线路147条,跨县市班线142条,一个以公路为纽带,车站为依托,干支相联,城乡相通,乡村通达的客运网络基本建立起来。
客运站场建设与管理也协调发展。先后开工建设了宜昌长途客运站、宜昌港客运站、大公桥客运站、晓溪塔客运站、秭归新县城客运站和兴山新县城客运站。1992年至2002年,全市新建客运站29个,贷运站三个。宜昌长途客运站还配套了先进的客运站微机售票、检票等管理系统,改善了中心城区及三峡库区客运集疏环境,提高了客运站管理水平。
水运事业的复苏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高峡出平湖,航道拓展,一度萎缩的宜昌水运业开始复苏。1992年11月,宜昌市海通运输公司黄鹤9号江海直达货轮首航香港。至此,宜昌水运航线上至重庆,下至上海,远到近洋,可通江达海,揭开宜昌航运史上新的一页。1994年12月,宜昌三峡金山船务有限公司率先将两艘水翼高速客船投入宜昌至万县试营运,宜昌水上高速客运兴起,至1996年金山公司同型船舶增加到六艘,形成了“金山系列”水翼飞船,开通的航线主要有宜昌至万县、宜昌至奉节、宜昌至巴东等。1999年,宜昌长江高速客轮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开通宜昌至重庆的高速客运航班,朝发夕至,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夙愿。
随着宜昌市“三资”企业及本地出口创汇企业逐渐增多,渝东鄂西经宜昌港转口的集装箱货物增加,宜昌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1996年12月,宜昌国际集装箱内支线(宜昌至上海)班轮在宜昌港开通。1998年7月,宜昌港二类水运口岸开始正式对外开放,当年完成集装箱运量3076标箱,是上年的3.4倍;外贸进出口量由长江沿线港口第25位跃升至第6位,跻身湖北省水运口岸“二强”之列。1999年4月19日,宜昌港投资600余万元建造的50吨浮吊正式定点作业,大大增强了口岸集装箱码头的通过能力。
川江滚装船运输迅速兴起,快速发展。1996年10秭归香溪汽车渡口为服务三峡工程,方便县城搬迁,月8日,秭归香溪汽车渡口以两套16车渡驳对开的方式,开通香溪至茅坪运输航线,航程29公里。该航线历时四年零六个月,行驶1.33万航次,运载车辆18.21万车次,专船接待中央领导考察三峡库区及提供三峡水域地质勘探专船运输服务10余次。此举首开宜昌内河滚装船运输之先河。2000年4月,一条由货轮改建成的滚装船“民康”号轮投入宜昌至万州车滚船运输,由于经济效益非常好,机驳船纷纷改造为车滚船,使滚装船运输市场迅速发展。至2002年,共38艘宜昌籍滚装船在川江营运输,共有76712吨位,34057千瓦。
(四)交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
地、市合并后,交通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文明创建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第一,抓学习教育。1993年起,连续开展“宜昌精神”、“怎样做个宜昌人” 大讨论,组织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竞赛和 “迎澳门回归”知识竞赛;第二,抓节赛活动。组织交通职工参加全市“三迎一创”(迎十四大、迎国庆、迎一节一赛),“抓三创建三城”(省级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省级文明城)活动。 “创文明,舞龙头”对手活动。第三抓展览。先后举办了“八五”宜昌交通建设成就展、交通系统英模事迹晨、宜昌市交通邮政建设50年成就展。第五抓演讲比赛。先后组织了爱岗敬业、为国建功“恒通杯”演讲比赛,“学《决议》精神,话交通通信” 演讲比赛;第六抓文艺汇演。在历届全省交通先行颂文艺汇演中多次,奖奖。宜昌市交委战线先后组织了“庆七一,迎回归”文艺晚会 “纪念宜昌解放50周年”,“纪念宜昌解放50周年”歌咏大会,充分展示了交通职工的风采。
以文明样板路为突破口的行业文明创建
1995年,在全市开展的文明样板路创建是最具交通行业特色的创建活动。为确保将318国道宜昌境内l99公里建成文明样板路,宜昌市人民政府组成领导小组,由副市长朱常渭任组长,交通、文明办等部门领导参加。按照“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整体推进”的方针,把文明样板路建设同宜昌市“抓三创、建三城”相结合,与二级路建设相结合、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系统相结合。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创建,创建路段整体路容、路貌和通车能力明显提高,基本消灭了脏乱差和公路“三乱”现象,达到路景物交织协调,构畅、绿、洁、美的公路环境,顺利通过省交通厅组织的验收。1996年文明样板路创建范围扩大至汉宜、荷当、红东三线,累计新增240公里。1998年1月1日,湖北省交通厅公布文明样板路首批挂牌路段宜昌市境内荷当线旧县至当阳段、汉宜公路杨家场至余家坳段、红东公路红花套至车阳河段正式挂牌。2001年,318国道升级为文明示范线。公路部门文明样板路创建“四个结合”的经验得到市文明办的高度肯定,宜昌市公路管理局的《抓好一条线,辐射一大片》的经验交流文章在全市推广并通过全国公路基层组织政研会推向全国。接着交通部门又推出文明港线、文明客运线创建活动,涌现出清江文明航线、红东路省级文明客运示范线。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至2002年底,全市交通系统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0个,市级文明单位37个,县市级文明单位73个;市级文明系统1个,县市级文明系统7个。各级文明单位覆盖率达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