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宜昌公路》征文专辑(二)

日期:2008-11-04 15:54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宜昌公路》

征文专辑(二)

沧桑巨变话交通

——一位老公路人感受改革开放30年变化

  1958年,我响应上海政府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来到当阳,当时被分到当阳县养路工区下属的道班从事道路养护工作,从此一干30多年,只到1993年退休回到老家上海。

  回想起当年的光景,哪个苦啊,真是道不完。养路工吃的都是无油大锅菜,居无定所,路修道哪儿住到哪儿,常常借住民房睡地铺,五天十天搬一次家。记得1964年在当阳育溶路代家竹林处修路时,晚上在一户村民家里打地铺休息,有一位工友起夜方便时,不小心被一条盘在枕边的毒蛇咬伤,急送医院才保住性命,但从此落下了残疾。

  生活上的苦都算不上苦,苦的是修路缺乏必备的机具。那时的公路都是砂石路,养路工的劳动工具也就三大件:铁锹、铁镐、竹扫把,修路全靠肩挑背驮手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养路工人叫人瞧不起。1964年,上级调拨了一部即将报废的解放牌汽车,但时常闹“罢工”,根本没法正常投入工作,可养路工人却将它当宝贝,只要这台“老爷车”能上路,几个道班都抢着要。那可是养路工人的希望啊!干活累了,只要看着它,就觉得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儿,休息时依着它打个盹,做梦都笑呢!

  从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从修砂石路到修沥青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公路段逐渐添置和拼装了部分公路养、建机械,但发展较缓慢,迈出一步都难啊!

  从89年开始,当阳公路段就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走上了改革之路,我们撤并了干线公路上的六个小道班,集中人力、资金、机械,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机械化大道班-玉阳机养站,并建立了用工、分配、财务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同时大力提倡科技兴路,优化配置了各种公路养护机械,组织研究、推广、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提高养护质量和工作效率,减轻养路工人劳动强度。到1993年我退休回上海时,公路段各项工作都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没想到,十多年时间里,这里变化这么大,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块我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地方,让我几乎不敢认了。

  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沥青路取代了过去又窄又弯的砂石路,而且从干线延伸到了乡村,当前,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兄弟也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路上施工、养护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这些现代化的设备,连我这个干了三十多年养护工作的老公路都成外行了,我们那时依着那台“老爷车”打盹时,做梦都想不到呢!  

  路上变化大,道班发展也快。现在养路工人住的都是公寓化的宿舍,冰箱、彩电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过去那种居无定、四处“打游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室内办公也都实现了现代化,养路工人拿锹拿镐的手使起电脑、高精密仪器来一点也不含糊,工作效率更高了。现在的养路工不是以前人人瞧不起的愚公了,咱走路时腰板也挺得更直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变化不是没来由的。当阳公路人为了公路事业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公路段什么都变了,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没变,改革创新的工作作风没变,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没变。他们辛勤的付出也换回了丰厚的回报,那些“五星级道班”、“全国文明道班”、“全国交通系统文明示范窗口”等满墙的匾牌就是明证。

  千言万语道不尽公路段的变化,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还是选择在这里当一名养路工。

  注:本文获征文一等奖

                                                                                       (当阳市公路段   陈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