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宜昌公路》征文专辑(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宜昌公路》 征文专辑(三) |
与 路 同 行
1985年9月1日,开学的日子。午时的太阳火一样的毒,四个傻不拉叽黑不溜鳅的山里娃子跟着四个背着红漆木箱的中年人快活地在兴(山)平(水)公路上向古夫镇行进着。偶尔经过的手扶拖拉机把一行人挤进边沟,扬起一路薄薄的灰尘,小伙伴们追出几十米直至筋疲力尽才在大人们的呵斥下悻悻地打住。当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人生的第一步与公路有缘,从此便与路同行,与路同歌,与路同悲,与路同乐。
求学的路艰辛而充满希望。父亲在单位耿直而固执,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和三个子女的学校生活费,乘车是很奢侈的事。于是每周实地丈量县城和古夫镇之间的公路成了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的必修课。那个时候,路是窄的,心是宽的,水是清的,人是真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6公里的砂石路2小时走完,沿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满怀。弹指挥间,因三峡库区移民,县城搬迁到古夫镇,这条公路升级为省道,也成为县内第一条二级公路。2008年5月的一个清晨,我随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检查组乘公交车去高阳镇,重温当年的求学之路。花季的儿童、宽阔的公路、林立的楼房、川流的车辆、金黄的枇杷,昭君故里以她最美的面容向神农架的游客们展示着自己的骄傲。
1992年底,我在一家企业实在待不下去时,公路人接纳了我。冬月的一天,我走进了209国道湘坪道班,至今仍记得所有的细节。开发神农架修建的四级柏油公路一直维持到2005年,2007年昭君大桥至木鱼生态旅游公路竣工,神宜路成了这一段国道的代称,这是全国继九寨沟、井冈山旅游公路之后又一条旅游样板路,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各部门领导都通过这条公路进出神农架林区。2008年宜兴公路进行综合大整治,实现了和神宜路的基本衔接。高岚道班服务区因地处宜昌和林区中间而留住很多重要人物的脚步。每当重大接待时,我们的高岚道班就成为重点保护区。在接待领导的数量和级别上,高岚道班称中国第一道班当之无愧。
数据是枯燥的,也是最能对比的证明。1988年我去宜昌求学,近200公里的路程只有客运公司的几趟班车,坐6个小时。宜昌到木鱼坐车12小时;1997年,宜兴公路实现黑色化;2000年,宜兴公路缩短为150公里,的士到宜昌3个小时;2004年,通过通乡油路建设和路网建设,县内列养公路全面硬化或黑色化,高山蔬菜和烟叶、沿河柑橘销售量和利润率分别上升10%、6%;2008年,80的村通了水泥路,县内主要乡镇开通公交车,兴宜的士滚动发班,宜昌4小时轻松到达神农架木鱼镇。
兴宜高速已提上议事日程,几年后,兴山将融入宜昌市2小时经济圈内。深山小城,将因路而兴,因路而发!
注:此文获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
(兴山县公路段 唐勇)
秭 归 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说的。
但是再多的人走不出来一条公路。公路是挖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血和汗铺就而成的。
秭归,山环水绕,层峦叠嶂。三十年前,村村寨寨的联系、山村与集镇的“纽带”都是羊肠小道,都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路,坎坷不平的路。村民们去集镇一趟,路短的半天,路长的则一天,卖个猪买个化肥什么的,都要爬高下低,走一步淌一身的汗水。去县城就更不容易了。偏远的村落,有些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到过县城,不晓得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县城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先人靠木筏、帆船、纤索、背篓、打杵繁衍生息,在这里,我们的祖祖辈辈凭双足和满脚的老茧品味生活的苦涩。这都是因为路,因为路啊。行路难,行路难啊。
秭归,虽然是山区,但是物产丰富,是有名的脐橙之乡。因为路,物产滞留在山村,不能运输不能变钱,一些山货果物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掉,变成粪土,变成山民们的困苦;因为路,城里的文明城里的花花绿绿,进不了山乡进不了村。世界都在变,唯独那些不通公路的村庄,还是依然如故,像一个老人总是挂着一张苦瓜皮的脸。一顶顶贫穷的帽子也总是戴在一个一个的山头。
改革开放了,人们强烈的意识到“公路”的意义了。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这是铁的事实和真理。但是秭归山高水险,峰峦兀立,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每修一条路都是多么艰难。就是在一条条艰难的不平凡的路上,一个个公路人风餐露宿,体味着荒凉与孤独,顶着骄阳的炙烤,冒着凛冽的寒风,风来雨去,用汗水和热血铺就了致富的路、小康的路。长江边,沟壑间,处处是公路人的身影。每一条路都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都有道不尽的感人场面,都记载着像徐耀德那样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修公路,秭归有150多人献出了生命。每条公路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
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秭归的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先后完成了宜巴公路、峡堡公路、聚周公路、归三公路、太磨公路、红磨公路等改扩建任务,建设里程二百九十多公里。这一条条公路都是一座座无字的丰碑,它们是人们延伸的步伐,也是延伸的幸福。它给百姓带来实惠,也带来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秭归脐橙沿着畅通的道路运出了山。沿海的企业搬进了山。物流奔涌,川流不息,欣欣向荣。这些公路就像一条条流动的血脉,在秭归的大地上奔涌。
公路,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心灵与心灵的距离,
公路,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拉近了富裕和贫困的距离。
公路,是一条绵延不断的希望,是走向未来的金光大道。
注:此文获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
(秭归县公路段 余葵)
路
幼时,
大山流水人家,
我的家乡有着如诗般的意境和空旷。
我生活在幽雅的画图里,
光着脚丫踩上清凉的鹅卵石板陡峭着前行,
凉意沁过,
传来这片土地对他儿女爱的滋润。
我深深吸一口气,
鼻息里有古朴的气息。
大了些就知道,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家乡的青石板也在默默的变迁,
硬硬的水泥路给家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做翅膀的人就是他——宜都路桥人。
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日日夜夜,
热浪滚滚时,他挥汗如雨,全身乏数;
寒风凛冽时,他风餐露宿,熬更守夜。
该有感触,这一段一段修起来的路,
是他们在疲惫的时候还在战斗的精神;
该有喝彩,这一次一次聚起来的人,
是他们支撑家乡淳朴的山民翱翔的动力。
再大些,水泥路也变了。
舒服的沥青路,四通八达的阡陌交通,
似乎没有了先前的山麓险峻。
高处俯看,
大山上的蜿蜒让人为之惊叹。
在青青山脊的映衬下,
有着强烈视觉冲击的黑整齐划一,
盘旋的路,平而阔,
连通了山里山外的血脉,
激活了大山经济的命脉。
路变了,人却没有变,
依旧是他——宜都路桥人。
很难想象,
在这地形复杂的山路中,
怎能有如此漂亮的“黑色巨蟒”?
无人不知,
每一块地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
每一块地凝结着他们的酸甜苦辣。
路就在脚下,路就在前方,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路的变迁是时代的变迁。
路在前行,祖国也在前行,路桥人更是走在最前端。
我又陷入美美的回忆,
幼时青石板的路,我爱;
少时平板的水泥路,我爱;
现时平坦的沥青路,我爱;
但我更爱修路的人,
只为他们有顽强的精神风貌,
只为他们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只为他们像有一支神奇的画笔,
变美了我梦中的家乡!
注:此文获本次征文活动二等奖
(宜都市三立路桥公司 赵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