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公路】秭归芝茅路交旅融合频频“出圈”
近日,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共同凌选公布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68个,秭归芝茅路旅游生态廊道位列其中,是全省上榜的唯一一条乡村旅游公路。探究芝茅路何以频频“出圈”,解读芝茅路如何走好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统筹交旅资源,下好融合发展“先手棋”。一是立足生态旅游精准定位。围绕秭归“文化旅游名县”发展战略,立足环芝兰旅游度假区实施方案,明确将芝茅路建成解决沿线花果园村、罗家村、穿心店村等贫困村群众出行的扶贫路,开发沿线罗家康养中心、九畹溪漂流等旅游资源的旅游产业路。二是统筹旅游资源有序串联。充分考虑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整合美丽宜道和生态廊道建设资源,通过改线、设置支线等方式,实现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扶贫重点村公路畅通,确保沿线旅游资源有序衔接。三是围绕发展旅游优化设计。线形设计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宜直则直、宜弯则弯,在条件具备的路段增设港湾式停车带、增加观景平台、设置“微型服务区”等,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后续旅游发展预留空间。
厚植生态理念,打好功能景观“融合牌”。一是全面保护与合理开发尽量合理。坚持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修复,全力保护沿线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二是功能提升与景观打造尽量统一。合理化利用,科学化布局,精细化实施,优化挡土墙、边坡支护等施工工艺,力求功能与景观实现和谐统一,既实用又美观,全力打造一条集运输、景观、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
植入文化底蕴,搭好交旅融合“新场景”。一是多主题打造布场景。利用公路两侧、“回头线、之字拐”栽种珍稀树木2000余棵,利用边坡、挡土墙栽种藤蔓植物,实现“一段一景”;以“玉兰春晓”等为主题建设生态廊道20公里,实现移步移景。二是多文化融入增内涵。以挡土墙为载体,设计独具峡江文化特色的墙绘36处,成为沿途一道道“文化大餐”;设置地质科普段10处,打造露天行走地质课堂;将停车休闲区打造成展示珍贵动植物文化的“森林之窗”,2021年入围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沿线种植药用植物近1000亩,打造中药材植物科普长廊;利用修路弃置石块,镌刻文化诗词6处,增添了公路文化底蕴。
突出多方发力,画好共建共管“同心圆”。一是部门联合共同发力。建立由县政府牵头,交通和旅游部门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旅游公路建设管养机制,明确交通部门负责建设管养,文旅部门负责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住建、国土、乡镇等部门联合加强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公路建设、投入、管养各块工作有序对接。二是精心管养持续引流。交通部门按照“公司养护、部门考核、资金挂钩”的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两家社会化养护公司实施芝茅路日常专业管养,常态化落实公路沿线杂草清除、道路及垃圾清扫,以良好路域环境持续吸引人流和经济流。三是完善细节提升品质。在沿线赏日出、瞰大坝等重要打卡节点,投资近80万元,制作文创展牌,种植花卉,增设公厕、停车场等配套附属设施,不断提升沿线旅游品质。
芝茅路坚持走文旅融合之路,依托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将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泗溪风景区、月亮花谷、芝兰谷、罗家旅游小镇、穿心店石林、石柱民族文化村、九畹溪漂流等众多景区串珠成链,冬可滑雪、夏可避暑、春秋可采摘,四季皆成景,沿线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猕猴桃、苹果柿、泉水梨等小型产业园也渐成气候,直接受益人口2万多人,辐射人口近8万人,成为一条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路、改善县域路网结构的示范路、促进群众安稳致富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