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路大家谈专辑(六)

日期:2008-08-25 15:44来源: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责任编辑:1阅读量:

 

保持良好心态 把握人生关键

——参观秭归看守所有感

  最近,在“廉政公路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同本单位干部职工一起参观了秭归看守所。近距离接触服刑人员,亲眼目睹服刑人员接受改造,亲身体验看守所内的环境和气氛,这是第一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国家公职人员,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心灵上震撼|震感很大,感悟颇深。

  感悟之一:后悔晚矣,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参观队伍步入看守所,面对服刑人员这个特殊群体,看着他们一张张沮丧的脸,一双双无神的眼,我心情很沉重,有怨恨,有惋惜。我深深感到:谁要以身试法,谁就得付出代价。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据了解,这些服刑人员,有犯侵犯财产罪的,有犯防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有犯贪污贿赂罪的;有农民,有商人,还有国家公职人员。现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囚犯。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上厕所也受到监控。他们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原职高低,无论富有贫困,都在监狱里同吃同住同穿囚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属于他们。他们害了自己,也给社会造成危害。正是因为他们的犯罪,给他人、家人及朋友带来极大痛苦,造成许多社会悲剧和家庭悲剧。无疑,他们现在后悔了,但后悔晚矣。法律是无情的,一个人犯了罪,就得成为阶下囚,就应受到相应惩罚。

  感悟之二:心态失衡,侥幸心理是祸根。看守所里的服刑人员,犯罪经历、犯罪过程虽然不同,但有一点却都相同,那就是:从犯小法到犯大法,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犯罪并非偶然。分析这些人犯罪的原因,一是放纵自己。他们首次违规违纪,思想也矛盾过、斗争过,但最终错误的思想占了上峰。认为这是第一次,下不为例,因而轻易地原谅了自己。此后是第二、第三次,一发不可收,最终走向犯罪。胡长清首次收受贿赂也仅为一支书法毛笔,但最后成了省部级高官中的腐败分子。二是不注重小节。犯了错误,违反了法律法规,自认为只要大法不犯,就可以小法不断。全然忘记了“忽以恶小而为之”的千年古训,忘记了“小来偷针,长大偷金”的简单道理。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就有人认为,吃一顿饭是小事,收一点礼品是小事,收一二百元礼金也是小事,直到锒铛入狱,方知出了大事。三是存在投机心理。认为做一点违法违纪的事,天知地知我知,没什么可怕的,因而铤而走险。“要得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最后是误了前程,毁了人生。综上所述,这些人走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存侥幸。事实上,侥幸中隐藏的就是风险。从哲学层面上讲,犯罪人侥幸心理本质上是对法律惩处必然性的怀疑,是对偶然性的期待。从经济学层面上讲,犯罪人侥幸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以最大的风险换取最小的安全系数。从犯罪学层面上讲,犯罪人侥幸心理是一种赌博心理,是拿自由、家庭甚至生命去赌博。心存侥幸,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感悟之三:引以为戒,清清白白过一生。一个党员干部犯了罪,影响的不仅是自身形象,更是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的也不仅是几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个公路部门公职人员犯了罪,影响公路部门形象,损害国家利益。因此,身处备受社会关注和反腐高危区的公路部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加强修养,自尊自省,保持良好心态,清清白白做人,为打造廉政公路多作贡献,为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添光增彩。一是要经常“三个想一想”。想一想活着为什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好“权利、名利”关。想一想有钱干什么。牢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虞不足”的古训,每一个人干干净净来到这个世界,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想一想身后留什么,多做好事实事,不做愧心之事,不留罪名骂名。二是要经常“三个算一算”。要算一算政治账,党培养一名党员干部不容易;算一算经济账,一名公职人员今后领取工资的时间还很长;算一算良心账,目前公职人员的待遇已能够满足生活必须开支。三是要经常“三个看一看”。多到看守所看一看,违法者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多到殡仪馆看一看,钱财乃身外之物;多到弱势群体中看一看,我国还有很多人在吃低保。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心态,不断消除不平衡心理和攀比心理,弘扬身正、清廉、寡欲传统美德,尤其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关键时刻,要好好把握自己。努力做一名合格党员干部,做一名守法公民,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公路人。 (秭归县公路管理段 徐长江)